薄胎瓷是瓷中珍寶
——曾力的博客:探索史前文明
“我收藏與鑒賞瓷器整整30年了,還是覺得薄胎瓷最好,越品越有味兒?!蹦暧馄哐奶K玉銘教授談起自己心愛的歷代薄胎瓷藏品,眉宇間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事實上,薄胎瓷才是歷代瓷匠追求的最高制瓷境界。因為薄胎瓷的制作難度最大、制作成本最高、成品率最低、檔次最高,同時也是目前認知率最低、學術研究最薄弱的一個瓷種?!?/p>
為了讓筆者有更直觀的感受,他小心翼翼地從收藏室里捧出用精致錦盒保藏的幾件明清時期薄胎瓷精品。
第一件薄胎瓷是一個直徑30厘米的明代青花纏枝蓮紋大碗,碗底青花款識“大明洪武年制”。該瓷器瓷胎采用手工拉坯,胎質細膩潔白,釉面青花發色清淡,青花紋飾局部有明顯的暈散現象,鐵銹斑深入胎骨,是明初洪武時期青花官窯制品。難得的是,這件大碗碗壁厚度僅有1毫米之薄,可謂“薄如蟬翼、輕如浮云?!蓖氲浊嗷ㄣ懳摹按竺骱槲淠曛啤钡挠陨屠匣潭?,與碗面青花紋飾為同時期制作。如此說來,這件瓷器可以推翻《中國陶瓷史》對“薄胎瓷器”最早創燒于明代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至1424年)的結論,至少將薄胎瓷的燒造歷史上延至洪武時期(公元1368年至1398年)。